美國北韓互不信任難解金正恩與川普推波助瀾

日經中越南商標申請文網18日在「朝鮮觀察」中指出,北韓9月15日再次發射彈道導彈,這顯示出其對「核導彈」的執著。而就在這之前,面對過去最大規模的核試爆,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表決通過對北韓前所未有的嚴厲制裁。猶如在加以對抗,北韓此次發射的導彈射程約3700公裡,這種射程能將關島納入射程,北韓風險正在接近危險的一線。圍繞核試爆與導彈的對立的本質是美朝問題。拒不讓步的2人正在使結局的走向變得不透明。

北韓9月15日發射的導彈飛過北海道上空,但真正目標是美國。「美國的命運已被我們掌握」,15日的北韓勞動黨機關報《勞動新聞》在譴責聯合國對北韓制裁決議的同時,稱「美國的任何手段和方法都絕對不會對我們起作用」,暗示瞭進一步挑釁。

「對美決戰」的開端是1950年的韓戰。隻要擁有威脅美國的核試爆與導彈就能防止美國的武力介入。進入2000年代後,伊拉克的哈珊、利比亞的格達費等獨裁者被打倒,北韓認為這「是因為屈服於美國的壓力,放棄瞭核武器」(朝鮮中央通訊社)。這些被稱為「血的教訓」,一直被金傢王朝3代人所繼承。

同時,美國也不相信北韓。在第1次核危機的1994年。簽署瞭以凍結核開發換取經濟援助的「美朝框架協議」。在2000年代的六方會談中,發佈瞭美國放棄攻擊和侵略、同時北韓承諾棄核的聯合聲明。但北韓卻沒有停止核武開發,一直在欺騙國際社會。

美國北韓關係存在超過半個世紀的互不信任的歷史。而71歲的川普總統和30多歲的金正恩這2個領導人的登場更是推波助瀾。

金正恩具有不讓步的理由。這是因為發展核試爆與導彈的目的不僅在於軍事。在北韓首都平壤各處,都可以看到模型和繪畫等的「火箭」。在一般市民之間出現貧富差距,年輕人日趨遠離政治,在面對這種局面的北韓,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於缺少政績的年輕領導人金正恩來說,成為權威的源泉。

同時這也顯示出瞭焦慮。「數十年來,為瞭讓我國人民任何時候都不能舒暢地生活,帝國主義者時常推動局勢緊張,一直透過各種壓力和制裁,全面堵塞經濟發展和生存的道路」,在2016年5月的北韓勞動黨代表大會上,金正恩如此表示。經濟決定體制的穩定,這一點在北韓也不例外。因此,以和美國簽署和平協定做為武器,促使國際社會解除制裁是不可或缺的。此次發射導彈透露出的意圖是,暗示對美屬關島周邊實施「包圍射擊作戰」,提升美國的危機感,進而以有利條件展開美朝對話。

但是,川普不為所動。非但如此,還辱罵金正恩:「那傢夥在自己的人生中,就沒什麼更好的事情瞭嗎?」開始在國際社會佈局,限制屬於北韓經濟的生命線的石油進口。在至今仍保持戰時體制的北韓,對美強硬姿態已成為保持獨裁體制合法性的存在理由。

與此同時,川普政權也是背水一戰。現在的美國政府被認為「面臨著比歷屆政府都嚴峻的北韓威脅,提升瞭政策的優先順序」(日本政府人士)。因此,哪位總統都不想在自己任期內讓北韓完成能威脅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導彈(ICBM)。2018年的期中選舉將成為美國民眾對川普政權的首次「審判」。

2017年以來,北韓已經發射14次彈道導彈,發射頻次超過去年。儘管龐大的研發和發射費用給已經疲敝的國傢財政帶來沉重負擔,但北韓仍著眼於美朝談判而奔馳在「擁核國」的道路上。輿論普遍認為如果美國繼續保持距離,北韓今後將繼續高頻率地挑釁,直至完成核搭載的洲際彈道導彈。

北韓問題專傢大都認為,如果美軍先發制人地攻擊北韓,北韓將向南韓首都首爾和駐日美軍進行反擊。但認為「川普也不得不付諸軍事行動」的激進觀點依舊存在。在美國北韓互不信任的背景下,也有人擔心缺乏外交經越南商標保護驗的兩位領導人會導致「膽小鬼博弈」的結果。

諷刺的是,還有分析認為北韓半島局勢越緊張,美朝就越有可能進行閃電式交易。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美國盟友的日本和南韓將面臨新的考驗。假如川普以北韓凍結洲際彈道導彈和經濟援助為條件實際上承認北韓的擁核國地位,以日韓為目標的中短程導彈和北韓綁架日本人問題很可能會永久擱置起來。

(中時)


中時電子報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佈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瞭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請勿重覆刊登一樣的文章,或大意內容相同、類似的文章

請不要刊登與主題無越南商標申請諮詢相關之內容

發言涉及攻擊、侮辱、影射或其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社會正義、國傢安全、政府法令之內容,本網站將會直接移除

請勿以發文、回文等方式,進行商業廣告、騷擾網友等行為,或是為特定網站、blog宣傳,一經發現,將會限制您的發言權限或者封鎖帳號

為避免留言系統變成發洩區和口水版,請勿轉貼新聞性文章、報導或相關連結

請勿提供軟體註冊碼等違反智慧財產權之資訊

禁止發表涉及他人隱私、含有個人對公眾人物之私評,且未經證實、未註明消息來源的網路八卦、不實謠言等

請確認發表或回覆的內容(圖片)未侵害到他人的著作權、商標、專利等權利;若因發表或回覆內容而產生的版權法律責任將由使用者自行承擔,不代表中時電子報的立場,請遵守相關法律規範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電子報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
arrow
arrow

    djj131bt3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